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褌-軍衣

「褌」是「軍衣」的合字。千百年來,軍服經歷無數改朝換代的汰舊換新,然而,褌仍以其原始的面貌帶給愛用者生理及感觀上的滿足。多少英雄夾著「軍衣」的原味,無怨無悔馳騁疆場,戰至最後一兵一足時,「軍衣」賦與英雄捨生取義的勇氣。如今軍陣褌影不在,留下泛黃的照片供後人憑弔,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要在一大群男人中,共同穿上原汁原味的「軍衣」,現在只能前往日本參加褌祭了。

褌的製作簡單,幾乎在所有人類的族群中,都可以找到它的雛形。類似褌的布條,用來遮避男性的生殖器可以說是最早的褲子。在中國古史上的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縫衣裳了。西元1933-1934年間,在北京西南房山縣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發掘了許多人體骨骼,其中有一枚骨針,原始人類便是運用此種骨針連綴縫合樹皮或獸皮等可取用的原始衣服,形成了裙子的雛形,即「下裳」。黃帝時,隨著農業的發展,開始用植物纖維來紡線與織布帛,即有了上衣、下裳之分。那時的男女已捨棄布條的褌,大都不穿內褲,只穿下裳,像裙子一樣。

原始軍人用布條包住生殖器

「褌」既然是「軍衣」的合字,自然有其造字的淵源。隨著人類穿著的進化,「褌」因外觀不雅而被有褲管的「袴」取代。古代市井小民多半只能穿用粗布做成的寬鬆長袴,根本沒內褲可穿。然而,軍隊裏的士兵常要行軍騎馬,只穿粗布做成的軍褲必然會造成生殖器的不適。若用布條包住生殖器既可避免騎射時的磨擦,又能使之固定於胯下,增加行軍時的舒適。因此包裹性器的丁字布條雖然早已在民間示微,然而卻一直在古老的中國軍隊中延續並廣為流傳。「褌」因而定義為「軍衣」,部分民間男人也復古仿效軍人用布條包裹性器。《史記》中記載了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曾「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的史實。既然「史記」就已經出現「褌」字,那麼「褌」與「軍衣」的關係也就延伸至「屬於軍人所穿帶的衣物」。

武者袴

中國的周朝時期,「袴」稱之為「脛衣」,與後來的袴子不同的是,它僅有兩雙大腿部份之褲管不及膝,而脛衣到了漢朝時加長到了膝蓋以下,稱「蔽膝」。在漢朝,有「褌」字出現,它與丁字布條不同,而是合襠的脛衣,古籍所謂「貫兩腳上,繫腰中」,類似日本的武者袴。而當時的貼身之內衣褲,稱為「褻衣」。「褌」字的出現是歷經漢代以前千百年的演變,其本意已與綁在原始男人下體之丁字布條大異其趣。

三、四千年前一般平民百姓所使用的布料必然是粗糙地僅能覆體取暖,談不上舒適。或許在春秋戰國時代,甚或更早的夏商周三代,軍隊裏的士兵們就是用長布條包裹生殖器,以減少行軍受訓時生殖器的磨擦。「褌」就是軍人包裹生殖器的長布條。男性生殖器勃起時,在褌布的襯托下,突出的形狀像似小牛的鼻子,因而名之為「犢鼻褌」。明清兩代的五百年間,針織技術的進步使得軍隊裏的士兵人人都能穿到較精緻的軍褲,包裹性器的布條逐漸沒有存在的必要(相信仍然存在),「褌」在民族的融合交流下,慢慢淡出軍隊。


這樣包裹生殖器的長布條也常見於其他民族部落。古代部落爭奪地盤,戰爭每天都可能發生。男人是戰爭的主角,褌可能在各個部落不約而同發展出來,帶給軍人野戰時的舒適。在中國的文化中,史學家將「褌」字保留下來。或許「褌」字本身就已說明自己的出身,不必再畫蛇添足去多做解釋。況且軍人包裹生殖器的長布條「褌」有礙風雅,在史學家筆下輕描淡寫,數千年以後,許多中國人竟不知「褌」為何物。慚愧的是它悄悄流進日本軍隊,成為大和民族文化的精髓。


原始人類以丁字布條遮掩下體,其後發展為類似裙子的服裝,到漢代才有「褌」字出現,但這並不表示漢代才有人穿褌。從「褌」字的組合看來,夏商周三代以前就有軍人以布條包裹性器以增加行軍時的舒適,到漢代才有文史學家造出「褌」字,取其意為「軍人之衣物」。軍人穿「褌」是「褲」字的濫觴。當然,軍人在服役時穿褌,退役時也會帶回故鄉,民間因而有百姓穿褌。隨著民間對生殖器保護的需求,就有真正的開襠(方便小便)內褲出現。「軍」也因時勢所趨,以形聲造字轉變成「庫」。因此「褌」字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最後反而流入日本軍隊中,一待千百年,真是有趣。


日文採納「褌」字,中文卻摒棄之。由「褌」的「軍衣」組合不難推論,日本軍人習慣穿褌也可能溯源於中國。我相信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男人未必人人穿褌,有很多人也像中國的男人一樣,只穿寬鬆的粗布長褲工作。棉褌縫製簡單,成本低廉,包裹於士兵的生殖器,對於軍事訓練及生殖器的衛生與舒適都很實用。當過兵的人都會知道,軍隊與軍人都有其頑固的慣性。日本軍人穿褌的慣性極可能源自中國,千年不變流傳至二次大戰。

軍隊是日本褌文化孕育的溫床,這也可以解釋褌文化在中國迅速流失的謎點。中國歷史悠久,軍隊體系更迭快速,改朝換代之際,各民族因爭戰而相互交流。歷經五胡亂華與滿蒙入主,軍隊的思想基礎屢遭變革,不易發展統一的褌文化。然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未曾在日本島外發動戰爭,軍隊體系較單純,江戶以後就一直隸屬於幕府。古今中外軍隊的思想本就十分固執封閉,軍人的日常訓練與戰鬥生活,對衣物的要求皆以簡單劃一為原則,無形中讓褌文化深植於日本軍隊。

褌盛行於二戰以前的日本軍隊,尤其是將軍武士們習慣穿著白色六尺褌以彰顯男性雄風。民間也有工匠雜役等穿褌,在夏天既涼爽又方便。日本位居海角,鄉村農民自古就不易與歐亞大陸聯繫,因而得以完整地保留褌的文化。褌的性感束縛不僅在日本軍隊裏象徵男人陽剛的英氣,民間百姓則認為裸身穿褌祭祀足以代表父系社會中男人對神明的虔誠祈禱,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台灣的原住民在豐年祭時不也是穿著傳統的丁字褲!


沒有留言: